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进行中医辅助治疗的效果观察
0 引言
中医辅助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上有大量的中医辅助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医学文献,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按摩是、针灸以及中医针灸等,相比于西医治疗方法,中医具有无副作用以及安全性较高的特点。消化内科疾病指的是胃炎、胃痛、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1-2]。从中医角度来讲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脾气不升、升降失调等原因引发。患者在临床中表现为腹痛等表征。消化内科疾病采用的治疗方案整体治疗效果不佳,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相对较高,使得临床治疗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文章以中医辅助治疗作为研究出发点,采取必要的研究手段,系统分析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与应用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为保证研究效果,将2018年到2019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获得主体,整个研究活动共涉及患者100例。其中胃炎36例、胃溃疡24例、消化不良25例、溃疡性结肠炎15例。同时将患有肝脏、肾脏类疾病的患者排除在研究活动之外。整个研究对象中,有男35例,女65例,年龄30-77岁。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前,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别各有50例。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遵医嘱口服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辅助治疗,具体如下:
1.2.1 推拿按摩:患者取坐位,通过手指按法或点法刺激足三里、中院、内关穴位,以穴位感觉酸胀为得气。拔伸类推拿法。用力抻、拽患侧肢体肌肉,可以减轻肌肉内的压力,在拔伸肌肉的过程中让深层肌肉得到放松。患者采取仰卧位,一人固定住患者的患侧肢体,一人固定住患者的健侧肢体,其中一人用力平稳抻、拽患者患侧肢体肌肉。每次15 min,1次/d,10 d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通过按摩、提弹、按揉等手法点按足三里、曲池、外关等穴位。每次15 min,1次/d,10 d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2.2 中医针灸:在针灸的过程中,主要作用于患者的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经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灵活调整针灸方案,保证针灸效果。针灸活动中,需要将患者保持在平卧的姿势,并使用消毒棉球对针灸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完成消毒后,调整针灸的角度,保证针灸效果。对于部分虚证患者,可以将针灸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使用长度为1.5厘米的艾条固定在针柄之上,在艾条燃尽后的30 min后,拔出针。针灸治疗疗程往往控制在14天。
1.3 治疗标准。痊愈:患者的消化道疾病相应症状全部消失,病情有效改善;显效:患者的消化道疾病相应症状改善效果明显,病情得到缓解,但是仍需继续使用药物进行病情的轻质。无效:患者的消化道疾病症状没有得到改善与相应的缓解。
1.4 统计学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并在处理环节,借助于t值做好检测工作。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患者中,有24名患者疾病得到痊愈,12名患者疾病得到明显改善,14名患者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研究组患者中,36名患者疾病得到痊愈,13名患者疾病得到明显改善,1名患者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76,P<0.05),详细见表1。
3 结论
现阶段,在消化内科疾病诊疗过程中,往往采取中医、西医两种治疗手段,通过必要的临床诊疗活动,将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改善疾病状况。尽管西医治疗方案短期效果较好,若长期服药,则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另外西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治标不治本,具有很高的复发率[3]。我国中医学关于消化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丰富,已经有2000余年的治疗历史。主要的观点认为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胃部的经络受到刺激,发生气机平衡失调导致病理改变。《内经》中对消化内科疾病有所记载,认为胃部气滞血瘀。中医对于消化内科疾病的辨证分型包括脾胃阴虚以及气滞血瘀等,中医针灸和推拿按摩法适用于以上几个类型的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医认为,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关键在于通经络,活气血。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能够刺激患者的穴位,使得血管扩张改善胃部血液循环,调节经脉气血,从整体上改善消化内科疾病症状。中医针灸技术是综合了神经性、生理学、解剖学的综合治疗技术,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良性刺激,注意手法要轻柔给予适宜的刺激,不可多选穴位。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也是我国中医的独特治疗理论。
文章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wcbxhgbxzz.cn/qikandaodu/2021/0708/540.html
上一篇:消化内科无痛胃肠镜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功能性消化不良成年小鼠模型的制备方法